【周纪篇之九】时间:战国初期(公元前399年);地点:虢山(今河南三门峡市卢氏县东北);古事:一起特大的泥石灾害,虢山坍塌,黄河受堵,史称“虢山崩”。
读文
原文:虢山崩,壅河。(原文见《资治通鉴•周纪一》
公元前399年)
译文:虢山崩塌,泥石壅塞黄河。
叙事
虢山,原称龙山,位于陕州陕县(今河南三门峡市卢氏县东北),面临黄河。此山,原本是座名山。据《卢氏县志》记载,周封虢仲,乃为虢国,虢初都于龙山寨顶,迁都后以此为行宫,因而龙山又名虢山,山腰台地为虢台。这里不仅景致怡然,而且是消夏胜地。相传,虢太子来此避暑,不幸染疾,命在旦夕,幸逢神医扁鹊,“砺针砥石”相救,转危为安。故此,不仅在这里立了“虢王庙”,而且建了“虢太庙”。就是这样的一座名山,在一夜之间,面目全非,变成了“似是颓山之余”。
“虢山崩”,发生在周安王三年(公元前399年)。这一年的某一天,突如其来的泥沙、石块滚流而下,毁坏岸道,堵塞黄河,其来势之凶猛,破坏力之巨大,场面之可怕,用“悬水百余仞”、“水涌起方数丈”来形容,一点也不为过。不过,无人真正看到当时的这种场面。后人即便看到“悬水百仞”、“水涌起方数丈”的怪异景象,也都认为这是“铜翁仲”落入黄河之中所致。唯有《水经注》作者、北朝地理学家郦道元,在作了大量的考察、调研之后,把这种景象与“虢山崩”连在一起。“铜翁仲”传说是秦始皇初兼天下,有长人出现在临洮,其长五丈,足迹六尺,仿写其形,铸金人以像之,其重二十四万斤,坐之宫门之前,亦谓之金狄。郦道元说:“余以为鸿河巨渎,故应不为细梗踬湍;长津硕浪,无宜以微物屯流。斯水之所涛波者,盖《史记》所云,魏文侯二十六年,虢山崩,壅河所致。”在郦道元看来,这么宽大的河流,本来就不会被细小的东西而阻塞,长河巨浪也不因为这么细小的东西而不流,能够做到这一点的那只有“虢山崩”。
读后随笔
“虢山崩”也是一把双仞剑,有破坏,亦有创立。它当然会带来伤害,但不仅仅只是伤害,还有它的另一面,在破坏中所创立的东西,往往也给人以莫大的享受。比如说,昔日好大个的虢山,如今仅存一个土丘,这似乎是一个历史遗憾。然而,就是这个被称之为虢山岛的土丘,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线,让后人尽情享受,在这里你就会感到一种愉悦与满足。
历史遗存的虢山岛,又称鸡足岛。它位于河南三门峡市西6公里的黄河南岸,是虢山崩后在青龙涧与苍龙涧两河口之间形成的一块岛状台地。西周时,因其处在虢国上阳城之西,犹如虢都门户,故名“虢山”。周安王三年(公元前399年),发生的那次特大灾害,“虢山崩,壅河”,形成一块岛状台地,因其状如鸡足,故又名“鸡足岛”。
虢山岛上有许多美丽的传说。秦末汉初,黄河水患,从上游漂下一人,至虢山岛处得救。劫后余生的他,自此便结庐寓居岛上。因从河上漂流而至,故自号“河上公”。河上公在此岛上,潜心研读老子的《道德经》,历经数年完成了我国历史上最早的《道德经注》——《河上公章句》。河上公与虢山岛因此而闻名天下。据说,汉文帝曾特地慕名到虢山岛向河上公求教治国之道。文帝在得教指点后,以“无为而治”的道家学术理念,作为执政的理论基石,开创了“文景之治”。传说汉文帝为了求教于河上公,在岛上搭起帐蓬住下,真心诚意地等待多日,才得以面见河上公。为了纪念汉文帝求教河上公,明万历年间筑有石碑一块,上刻:“汉文帝访河上公驻跸处”。“驾鹤西天”、“十拜求道”、“望仙台”等神话故事,也都源于此。
在虢山岛东南,原有一处“迎祥观”,是河上公在岛上的故居。它坐西面东,有“紫气东来,迎接祥瑞之气”的意思,以示对老子及其《道德经》的敬仰崇拜。河上公仙逝后,他的弟子为纪念他,将“迎祥观”更名为“迎祥仙居”。东汉末年,道教创始人张道陵,在武当山正式创立道教,还专门派人到虢山岛,将已破旧的迎祥观进行了大修,并在院中塑造了河上公伴仙鹤坐像,后被毁。
对于虢山岛的自然景色,历来让人赞叹不已。宋代贤相寇准在陕州做知州期间,曾登虢山岛,吟春夏秋冬绝句,歌颂此地山水风光。其中以《夏》尤为著称:“蝉鸣日正树阴浓,避署行吟独杖筇。却爱野云无定处,水边容易耸奇峰。”现如今,虢山岛已成为景之胜地,花之海洋,是人们游览赏花的好去处。